三重郵局轄屬地區,人煙稠密,屬新發展工商綜合區,自古即為人文匯聚的古蹟古城,淡水河隨潮起潮落優游流向更廣闊海洋,蘊育地靈人傑,使本區為新舊交替、中西文化粹匯的先驅。
人文特色
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早期開發是以新莊的「頭重埔」為首,其後沿著河的下游拓殖聚落稱「二重埔」,「三重埔」則是最後開發的一段新生地,所以三重的地名是ㄧ段先民拓荒史。
得名由來,即「新興的街莊」之意,乾隆嘉慶年間舟船熙攘、商甲聚集,盛極一時,擁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美譽。日據時新莊郡改隸台北州,因應戰爭所需,日人把台北的工廠移往鄰近鄉鎮,奠定了今日工商發達的繁榮基礎,民國六十九年改制為新莊市,跳脫了早期工業城市,躍升為工商繁榮文化鼎盛的新興都市。
地名乃境內古剎-泰山巖居高臨下,登臨其境,即目所及台北盆地ㄧ望無遺,因生「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故相傳成習曰「泰山」。泰山區清代原隸屬淡水廳八里坌堡,日人據台前置區長役場於貴子坑。民國九年台灣地方劃制併入新莊街役場達25年。民國三十九年三月ㄧ日從新莊劃分出來,成立泰山。
舊名「樹林口」。原是平埔族人狩獵之地,為南北陸地交通進入林地之入口處而得名。
舊名「八里坌」,為凱達格蘭平埔族parigong社之音譯名。清初官方曾限定渡臺大陸移民只能從三個「正口」登陸,八里坌即是其中之ㄧ。民國四十六年地質學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十三行人生活於距今1800到500年前,屬史前的鐵器時代,為臺灣唯一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原稱「五穀坑」,清道光、咸豐年間,客家人逐漸外移,閩南人遷入,「五穀坑」簡化為「五谷坑」再轉音為「五股坑」。日據時代,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再將其簡化稱之為「五股」。
古時候「淡水」是ㄧ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即是村落名稱,後來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本時代「淡水」才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沿用至今。
本屬淡水河沙洲,因盧葦叢生稱「蘆洲」,又名「鷺洲」或「咸草埔」。舊名說法不一,或因昔日僧人梅福在水湳里招墾收租,稱「和尚洲」或因地形上河水環拱稱「河上洲」。
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始於日據時期,因區內海邊有罕見的天然海蝕石門洞奇觀而得名,是台灣最北端的行政區。
往昔是凱達格蘭族分布地區,舊稱「小雞籠」,為凱達格蘭族族名之音譯,清末編隸「芝蘭三堡」,後經遞邅演變而成「三芝」,是北海岸少數以農業為主的聚落。因為背山面海,平原不廣,在先民的辛勤墾拓下,開闢了許多梯田。
古蹟巡禮 踏青旅遊 新北市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