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字型小 字型中 字型大

海角東郵記

最後更新日期:113/03/01 列印

郵記之1 ~ 海角一烈士

《 民國62年╱交通部郵政總局局長王叔朋悼溫勇男烈士文 》
  本年十月九日娜拉颱風襲臺,東部地區,首當其衝,風狂雨急,山洪暴發,橋樑沖斷,交通阻隔,當地各郵局,都盡力設法採取各種緊急措施,以維持郵件的暢通,除臺東、高雄間,臺東、花蓮、臺北間儘量利用軍機、班機托運郵件外,其中短程區間郵運,則多將郵袋背負接駁,涉水登山,以求通達,維護公眾通信。

  十二日清晨七時半,太麻里郵局郵務士溫君勇男一行,運送郵件,自臺東出發,欲與南迴線郵車相接駁,南行約二十公里至知本溪邊,由于知本大橋已為洪水沖斷,溫士自告奮勇,涉水渡溪而過,不意水流湍急,竟為洪水沖走,不幸因而殉職。

  溫君之死,雖非馬革裹屍,捨命疆場,誠不足以言轟轟烈烈,但確是一個平凡的公務人員負責盡職的模範。何謂盡職?究其極,就是忠;何謂負責?究其極,就是勇。溫君因公殉職,忠勇二字,實足以當之而無愧!正因為其平凡,乃益見其難能可貴!其忠勇犧牲的精神,將令人永久敬仰!永久懷念。

  我郵政事業,創立已近百年,艱難險阻,前賢莫不以「踐履篤實」為訓,蔚為郵政精神。其于日常工作,則崇法務實,切實執行,遇危難險隘,則發為忠勇。曩在大陸時,如九一八後東北郵政人員之堅毅不屈,與夫抗戰期間秘密郵路之創立,軍郵之遞送,莫不艱險備嘗,犧牲不計。迨播遷來臺,如炮戰期間金門郵局吳萬雷君之冒險泅海搶救郵件,如八七水災期間斗六郵局王永豐君之運郵殉職,要皆此種精神之發揚踐履。如溫君勇男者,可謂與往哲時賢,相互輝映。

  薪盡火傳,溫君忠勇負責之精神將長留事業,以勵來茲!

臺東各界對溫勇男郵務士殉職籌建紀念碑經過

臺東各界對溫勇男郵務士殉職籌建紀念碑經過 《 民國63年2月╱蔡憲六 撰文 》

  本縣太麻里郵局郵務士溫勇男先生,自服務郵局以來,平素急公好義,工作勤奮,深得各級長官及地方人士所稱許。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十二日娜拉颱風肆虐,為本縣帶來空前大水災,當時豪雨滂沱,洪水汎濫,對外交通全部中斷,尤以臺東至太麻里段為最,而溫郵務士為達成郵運任務,不避風雨,肩負郵包,由臺東步行至太麻里,路過知本溪時,知本橋已被洶湧河水沖斷。洪流滾滾而下,但溫勇男先生仍不顧生命危險,涉水強渡,不幸竟以身殉,而在殉職前仍不忘保全郵件安全,此種大仁大勇之英烈事蹟,遂激起全國之一致讚揚與悼惜,臺東各界為紀念溫故郵務士捨身為公之英烈精神,特立碑塑像,用以表揚,乃於六十二年十月三十日由憲六召集成立「溫故郵務士殉職紀念碑籌建委員會」,進行籌建立碑塑像工作,並推黃縣長鏡肇、蔣議長聖愛、團管區黃司令澤涵、救國團楊總幹事敬、臺東記者公會林理事長世蔭、公路局第三工務段張段長藩如、臺東郵局王局長文達、臺東鎮莊鎮長丁波、卑南鄉李鄉長添登及縣黨部蔡主委憲六等十一位為籌建委員會委員,同時並公推憲六為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建碑地點,經臺東縣黨部、臺東縣政府、臺東郵局、公路局第三工務段、卑南鄉公所等單位首長四次勘察,始決定在聞名全省之知本溫泉觀光區現址興建,以供世人瞻仰。

  建碑費用約計新臺幣十二萬元,除由各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及地方士紳捐獻外,並由郵政黨部配合支援。至建碑土地,則復承臺東縣政府及知本大飯店慨允免費撥用。而紀念碑圖樣亦承知本大飯店簡董事長伯勳聘請名家設計,此外並蒙臺東鎮西北廣告社陳興泉先生免費塑像,因此建碑工作,在各界熱烈支援下,使此一盛舉乃能順利完成,謹將經過報告如上,並對各界的支援致最深的謝忱。                                主任委員 蔡憲六 敬啟

郵記之2 ~ 天涯派報生

TVBS 〈獨家〉報社請不到派報生郵差幫忙送報 (2008/10/24 劉錦源)
  油價這幾個禮拜雖然都在降,但有些靠騎車賺錢的行業,還是喊吃不消;台東東河鄉的泰源山區,因為太偏遠,騎車要繞山路,花的油錢和賺的不敷成本,所以沒人要當派報生,報社只好到郵局寄送,但這種方式,報社成本反而增加,而且郵差一個禮拜只送5天,周六、日沒送報,但居民卻說,沒關係啦。
  郵局內的地板放著好幾十份報紙,上面貼著郵票,郵差先生整理信件之餘也忙著替報紙蓋郵戳,難道郵局也兼營賣報紙?騎著機車翻山越嶺最遠要騎到30公里遠,報紙上,還沒有收件地址,這名年輕郵差還手繪地圖,這樣不辭辛勞,就是要保證訂報民眾,都看得到報紙。
  郵差:「這你們家的報紙。」民眾:「謝謝,謝謝。」記者:「看到郵差來送報紙,會不會感覺很親切?」民眾:「會啊。」原來東河鄉泰源山區40戶民宅地處偏遠,家家戶戶都有訂報,但報社請不到人,才讓郵差變送報生。泰源郵局郵差黃威盛:「每天雖然路途遙遠,可是每戶幾乎都有信,所以我們只是照信件上的住址,還有報紙,一家家送達。」但報社這樣划得來嗎?以40戶為例,派報生送一份報紙賺2元,每個月報社要付派報生2千4,獲利9千6;但如果是郵差送,每份報紙貼5元郵票,每個月要花4千元郵資,報社只賺8千元,比起派報生送報還划不來。
  但問題是送完報要3小時,光油錢就不夠了,難怪請不到人送報;雖然郵差只送禮拜一到五,週末2天沒報紙可看,但民眾說,看到這名年輕郵差堅持送到府的精神,就像看到「海角七號」的男主角。

郵記之3 ~ 綠色的海平面

《節錄郵人天地420期╱民國94年3月》
馬克.桑不恩所著「每一天都是你的代表作」筆下所描述的郵差弗雷德,在郵政公司裡, 其實隨處可見,即使在僻遠的台東關山郵局也有這樣的郵差弗雷德。
  93年10月15日台視新聞率先報導有關阿郎的故事﹙新聞標題–「南橫山區唯一郵差、七年級生熱愛送信」﹚,翌日阿郎的新聞即佔據各大報地方版篇幅,其抬頭用語大致相類,諸如「人物列傳╱七年級布農青年郵差」、「奔馳山路百公里、南橫東段唯一的郵務士」、「郵差日跑百里、南橫真情快遞」、「七年級郵差日馳百里送信問安」…等,所有的報導都是正面的,這對提升郵政的服務形象有很大幫助,但其中一則新聞標題卻頗為勁爆–「郵差也熱門、師奶殺手送信送便當」,這令台東郵局有些擔心。於是,我奉示撥了電話給阿郎,除了致意之外,還想跟阿郎談談「送外賣」的事。
  漢名邱志華的阿郎家住海端,阿郎是布農族名,妃拉伊拿安是氏姓,年僅22歲的阿郎是個英挺的布農族青年,濃眉似劍雙挑、一對鷹眼疾峻,輪廓深刻的面龐托著堅毅的下巴,真不愧是善狩者的族裔,但當話題觸及「送外賣」一事時,阿郎的語調卻柔和異常地不似個獵族後裔,他囁嚅說道:「是我志願的,我順道送些飯食給山上的獨居老人。」原來,在這硬頸鐵脊的軀殼裡竟藏著一付溫軟心腸,而我的「直覺」﹙送外賣﹚當下變成錯覺,真令人萬分慚愧。…

奔馳山路百公里南橫東段唯一的郵務士
《摘錄「大紀元」新聞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16/n691985.htm
【大紀元93年10月16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張南雄報導)走訪台灣風景秀麗的南橫公路,你不難看到一位戴拉風太陽眼鏡的年輕人,騎著綠色機車熟練地依著蜿蜒山勢馳騁,不要以為他是山裡的飆車族,這一位布農族青年的真正身分是南橫公路東段唯一的郵差先生邱志華。
  家住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的邱志華,從高商畢業、服役後返鄉服務,五個月前受僱為關山郵局的外包郵差。從南橫公路入口到海拔一千一百公尺高的利稻村,只有一個郵差,他每天一早都必須騎機車往返郵局和南橫山區,每天至少跑上百公里路程,沿路送信,相當辛苦。
  關山郵局洪幸得局長說:由於年輕人大都到都市打拼,留在山上大部分是老人家,邱志華不但送信、還會幫忙唸家書,解說稅單、帳單。甚至於還曾幫忙防止詐騙案,他說有一次老人家接到詐騙電話,一名假冒的郵局女職員親切的叫老人家去郵局匯款,可以領回退稅,他經過查問後確定是一樁詐騙,才讓老人避免失財。
  雖然當郵差只有短短的五個多月,不過每天在山上奔馳送信的邱志華已經和山區居民建立兩好的互動,他說山上有濃濃人情味,經常有老人家留他到家裡吃午餐,山上下大雨,也會有人特地拿來雨衣給他穿,讓他覺得很溫馨。對於未來的規劃,年僅廿二歲的邱志華說,能在工作中幫忙老人家他覺得很開心,目前正準備郵政特考,希望考取正式人員,繼續做郵差。

郵記之4 ~ 郵電本一家

郵電本一家

圖片替代說明文字 :
郵電本一家

人說「郵電本一家」,因昔時同屬交通部管轄之公用事業,此亦於老相片中可見端倪。
民國41年1月6日,台灣郵區東區第一屆乙組國語程度員工講話競賽之優勝者,於當時台東郵局、電信局合署辦公廳舍之大門前合影留念,拍攝地點在今日台東市大同路與福建路交叉口﹙今中華電信台東營運處大門右側﹚。
照片右側有郵、電共用之佈告欄,佈告欄上緣仍依稀可見中華郵政與中華電信徽記。

郵記之5 ~ 二腳踢翻塵世路

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橫跨卑南大溪的台東大橋,肇建於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歷時二年峻工,工程浩大冠於當時,總長達490米、寛4.5米,為當年東亞最長的鋼索吊橋,由於橋身造型宏偉,且鄰近出海口,氣象萬千,故昔時名列台東八大景之一。民國54年,黛納颱風來襲,該橋遭洪流沖毀,嗣後再次重建,即今日所見之鋼筋混泥土橋。
  在那個年代裡,台東大橋是由台東鎮前往富岡以北東海岸各部落的唯一連絡道路,其交通地位重要性不言可喻,然大橋既遭黛納強颱重創,故臺東郵局郵務士只能以徒步方式來接駁郵件(下左圖)。自泛黃的老相片裡,仍可清楚看見嚴峻的利吉惡地橫陳於卑南大溪之側,面對這些窮山惡水,當時的郵遞任務僅能靠著郵務士的雙腳逐一遂行。至於偏遠地區的山地部落,郵務士們更須歷經數小時路程的羊腸小徑,始能將郵件送抵收件人的手中(下右圖)。

郵記之6 ~ 印我青鞋第一痕

渡船滿板霜如雪  印我青鞋第一痕
  於艱困的四0年代裡,中華郵政即以三輪機動車、人力車、獸力車及板車等作為交通工具,在后山地區為鄉親們提供郵遞服務。
  清光緒28年8月5日設「卑南郵便電信局」於台東,此係我郵深入后山地區服務之始。此後中華郵政不斷地投注人力與財力,雖長期營運虧損下仍不改初衷,堅持為僻遠地區民眾提供普遍、公平、合理的郵政服務。
  台灣光復初期,郵政業務仍以函件、包裹遞送為主。然而,二戰後的台灣,可謂兵疲民困、百廢待舉,故郵件運輸工具仍甚原始、簡陃。其後,台灣經濟起飛,郵局儲金及簡易壽險等金融業務方始躍升為郵政主要業務。看著照片裡的外勤郵務士們,當可感受到先輩們在這塊土地上篳路藍褸的劬勞。

郵記之7 ~ 東郵印象(續)

  民國48年,照片提供者(即影中人)攝於投遞郵件途中。影中人物後方建築為「台灣省公路局」台東車站,車站前方有一大圓環,圓環內有噴水池乙座,是當時「台東鎮」地標之一。照片右上方處有「建設民防、鞏固國防」乙座標語架立,約東郵印象莫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局勢與國情。

附註:
  民國69年8月15日,「台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簡稱公路局,即今公路總局)的公路運輸業務,成為1990年代前台灣唯一的長途公路客運經營者。民國90年7月1日,「台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各營運路線再全面移轉由「國光汽車客運公司」經營,完成客運業務民營化。

郵記之8 ~ 東郵印象(續)

  民國48年,負責鐵路郵運工作之同仁攝於「臺灣鐵路局」臺東站前,該車站於民國15年3月啟用,幾經翻修、整建後,最終仍於民國90年5月31日廢站。舊臺東火車站現址已成立「臺東鐵藝術村」,肩負起宣揚鐵道文化的重任。

郵記之9 ~ 郵差大叔的特別服務

中國時報C1/南部都會.運動2009/10/29【莊哲權╱台東報導】
模範郵差陳炳吉 送信兼抓蛇

  「家裡有蛇,請你來抓」這通電話不是打到消防局,而是打到郵局,台東縣東河鄉都蘭郵局的郵差陳炳吉不只送信,還幫人抓蛇,十幾年來,只要蛇輩混進民宅,一通電話,他馬上手到擒來,進了他隨身攜帶的捕蛇袋,經驗老到的他說:「蛇頭要朝下,因為蛇怕跌倒」。因為熱心服務,還獲選為模範郵務士。
  一尾超過兩公尺長的臭青母,在民宿門前徘徊,送信的陳炳吉二話不說,停好機車,一腳踩住蛇尾,兩隻手分別握住蛇尾及蛇頭,大蛇迅速被制伏。
十餘年來除害逾四百條蛇
  東海岸都蘭郵局的郵差大叔陳炳吉,在地方上可說是家喻戶曉,消防隊離當地十幾公里,常常遠水救不了近火,村民們認為,只要是公家機關就應該為民服務,所以家裡如果有蛇溜進去,他們都打電話找郵差除害,「郵差送信兼抓蛇」已經成了當地的傳統。陳炳吉表示,他只敢抓沒有毒的蛇,有毒的蛇他還是敬而遠之,十幾年來抓到的蛇不下四、五百條,之前曾把十幾個蛇頭懸掛在郵局停車場旁,作為展示的戰利品,不過長官認為不妥,現在已經全數移除。
不再殺生已準備金盆洗手
  陳炳吉指出,郵政業務量日漸繁重,沒有空閒抓蛇,同時也不想再殺生,所以已經準備金盆洗手,現在是盡量不再兼差抓蛇。

郵記之10 ~ 長歌吟松風

  民國48年,一群工餘的郵政人員於台東郵局老局舍後院合影﹙下圖﹚。其時,影中諸人丰姿颯爽,或意興耑飛,或顯自在恬適,足興「長歌吟松風、陶然共忘機」之思。其後,影中人多長才得展,有遠赴海外營商者,有曾任甲級郵局經理者,惟今俱10-1已四散凋零。

  照片中的建物,其背面有一戰備防空壕﹙註:老局舍與防空壕現址已改建為大樓﹚;據前輩郵人轉述,該戰備防空壕係於日據時期建造,拆除時雖動用大型機具亦難撼動,其結構堅固程度令人咋舌。日人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為戰備之需,遂於全台各地調用民力進行「公工」,本局已拆除之戰備防空壕殆於該時期所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