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123古代錢幣郵票(65年版)
5,000,000
2,400,000
1,800,000
2,800,000
郵票編號
D123
郵票名稱
特123古代錢幣郵票(65年版)
所屬類別-主別
特種郵票
所屬類別-所有類別
錢幣
發行日期
民國65年06月16日起
停售日期
票 幅
25.5x36
小全張張幅
承 印 者
中華彩色印刷公司
繪 圖 者
溫學儒
設 計 者
攝 影 者
黃博雄、吳呈芳
鑴 版 者
創意指導
全張枚數
100(10x10)
刷 色
彩色
印 法
平凹版
用 紙
國產上膠郵字水紋紙
背 膠
齒 度
13
說明
續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推薦之古代錢幣為題材,發行郵票1組。
2元 空首布:幣文「益」字,籀文,亦近似甲骨文。鏟形空首,應為晚商或周初貨幣。漢書地理志載:益地屬北海郡,即今山東省益都縣境。古代物物互易時期,漁民用海貝為交易媒介,獵戶農民即用獵刀農鏟作為交換,到金屬時期,貝、刀、鏟都用銅仿鑄,成為銅貝、刀幣、鏟幣。鏟幣亦稱鏟布,簡稱為「布」也就是「泉」,空首布是最早之布幣。
5元 尖足布:趙國貨幣,面文「武平」,品類很多,背文差不多都記有從1到10數字,但其大小相同,當然不是紀值。蔡雲癖談認為是布笵次第之紀數,較為合理。
8元 圓足布:晉國貨幣,面文「焛」,是古藺字。藺是地名,在今山西省離石縣西。「藺」字布幣,除了圓足布而外,還有尖足布和方足布。
10元 方足布:相傳為秦初所鑄,此錢面文「殊布當十化(貨)」,有釋為「商化莊布」者,也有釋為「扶比當十斤」。面與背之周圍皆有邊廓,上有圓孔。中有豎畫,狹長厚重,形制與古布不同。
列印
關閉